编者按:公元2018年9月27日,是安顺学院建校八十周年的日子!校庆当天,原安顺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杨和重回安顺学院参加转型发展研讨会。杨和老校长归家后,把记忆深处的往事形诸笔端,饱含深情地写下这篇文章。
告别娄家坡二十八年了,走进校门,踏上这片热土,激活了我的记忆,“旧路青山在,余生白首归。”山依旧,水依旧,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亲切。但又有些陌生,仔细一瞧,使我惊喜感慨,旧貌变新颜,人多了,房多了,树多了,路多了,花草多了,湿地也多了,校园风光,生态环境莫不让人兴奋、激动、欢悦、赞叹,一派兴旺发达朝气蓬勃的景象,只是来人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是1973年调来安顺师范的,在娄家坡整整工作、生活了十七年,是我一生中工作最长的学校,因而总是依恋难忘,有时在梦境里还会在娄湖散步,在荷花池的亭子上聊天。这次应邀返校,从听到信息那天开始似乎珍藏的记忆,忽然撕开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多么亲切啊,一桩桩难忘的往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就捡出几桩来说说吧。
十七年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我享受了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记得刚来时,学校只有一个班的学生就是七四届理化班,他们白天上课劳动,晚上值班护校,勤奋学习自不必说,全校耕地的劳动都是他们全包了。一天深夜我高烧不下,就是这班同学用板车推着我到专区医院就诊。对我的关心、爱护,至今记忆犹新,怎能忘啊!这个班毕业后仍保持着勤奋敬业的特点,除少数的同学因工作需要提拔或抽调到党政部门工作外,直到退休时都还有三十五人坚守在教师岗位上。他们班的汪敏君同学在上海最先把党支部建在非公企业,200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11年中共上海市委命名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安顺师专1980年5月7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1977年参加全国统招一九八二年开始招三年制。
1984年5月地委章士元部长来校宣布安顺师专党政负责人的决定,这之前有件少有人知道的事,我是省里一位部门负责人后来给我说的。安顺师专党政负责人第一次上报的名单有张维同志,但他主动辞去,要求同别的老同志一样退二线做调研员。所以章部长宣布决定时,党委成员五人;公兵、贺鸿、袁茂嘉、彭辅楠和我。老同志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崇高品格不可企及,唯有表示崇敬。
1986年公兵同志调回江西,1987年向太阳同志任书记。
我十分留恋在安顺师专工作的日子,大家团结一心,真诚相待,共同的目标是办好安顺师专。1988年5月全省高校工作会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省教委传达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校长负责制除农院外,在遵医、安顺师专搞试点。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思考也在等待上级下达文件。那时我感到压力太大,有一天,我走进向太阳、袁茂嘉两同志的办公室发无名火,我说上面文件都还没有下来,究竟怎么搞都不知道,你们就忍心看着我。他们俩不仅没有生气,没有回话,两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两副真诚的笑容对着我,那么亲切,那么纯净,给了我的力量,是支持,是鼓励,至今仍清晰地刻印在我的脑里。贺鸿同志言语不多,为人坦诚,爱为别人着想。我俩同一个办公室。每天一进办公室总是要说说昨天校里有什么事,今天要干什么,遇到棘手的事儿,他敢于担当,总是走在前面,为我挡风遮雨。我们结下了深挚的友谊。我在这里说一件彭辅楠同志的事。他分管后勤,为了修建田径运动场,急着办土地征用手续和申报经费,冒着鹅毛大雪,驱车去贵阳。行至马场附近,车打滑,真险啊!几乎出事。他去之前没跟大家说,怕不同意他去,后来大家知道了,口头虽说责怪他,但更担心他,钦佩他。这就是当时我们那个集体,怎么不使我留恋!
学校科、处、室,人少事多。大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热情服务。讨论工作时会议上有不同意见,话都是摆在桌面上说,即使争得面红耳赤,但一经会议决定,大家不偏执、不抱怨,一定高高兴兴地按决议执行。生活在这样敬业、团结、友善、和睦的集体里心情舒畅。当年我们总是记住我们是师专,要为安顺地区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一定要办一个像样的师专,为安顺地区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务。地区的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师专的工作,四大班子的领导整整齐齐的来学校视察。时任地委书记的陈远武同志说安顺师专是安顺地区的黄埔军校,我们深受鼓舞。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地委、行署领导要财政局到学校了解一下,帮助解决点问题,可是学校的困难不少,地区财力有限,只能拔出五万元专款,至于做什么,由学校定。后来我们用来盖浴室、买锅炉,解决全校师生洗热水澡的老大难问题。
安顺地区所属各县对安顺师专也特别关爱。师专学生的教育实习,先是集中在县城老校,后又变为学生回所在县实习。各县的教育部门大力支持,精心安排。实习学校热情接待,指定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为实习学生安排生活。他们把对安顺师专的帮助变成了他们的义务,真令人感动。我一直都不会忘记的一件事,那就是1984年修教学楼时,钢材短缺,面临停工待料。时任平坝县委书记的屠声凤同志(十年后调任安顺师专党委书记)十分热情地帮助我们解除了燃眉之急,真是救急啊!这在当时是多么不容易啊!
我们虽然安于师专的办学层次,但我们不安于办学水平。要办好安顺师专,出路在于改革。首先要从学校管理改革入手,我们抓了两件事:一是治校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从严着手,建立和健全学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等。二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又在于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调入,经考察合格的欢迎;要求调出的,挽留不成不强留。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学术活动,以1984年为例,当时有教师95人,到省内外进修或参加学术活动的有97人,其中青年教师46人次.外出学习一个月以上的有18人。教学中突出地方性,面向安顺农村,加强基础课教学;突出师范性,保证教育学科和中学教材教法研究课程;突出实践性,加强教育实习和理科的实验环节,文科的社会调查。健全考试制度,严格考场纪律,杜绝考试舞弊。毕业离校的学生常自豪地说:“我们是从礼堂饭厅考出来的。”(礼堂饭厅是考场)意思是说成绩是真实的,过硬的。1985年省教委组织全省师专统考,有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我校参加统考的学生平均成绩均超过全省平均成绩10分。古代文学全省80分以上的65人,我校有26人,占40%;数学分析,全省80分以上的有24人,我校有10人,占百分之41.7%,全班平均成绩是有的师专的平均成绩的两倍。
我们对毕业生做过调查,仅以1987年底的一次调查为例,在安顺地区各县市工作的毕业生有896人,坚持从事教学工作的841人,其中有218人在高中承担教学任务,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9人优秀团员23人,先进教师44人,任班主任226人,专职做团团队工作的40人,做工会工作的27人,担任教务主任的45人,担任校长的9人。省委1987年表彰的先进党支部中,全省教育系统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平坝马场中学党支部。这个支部有党员11人中,有五人是我校毕业生,党支部委员三人中,有一人是我校毕业生。
安顺师专历届毕业生大多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还有不少人选调到省、市、县党政部门担任要职,承担繁重的公务。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更是用敢于担当、甘愿奉献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做为做出了贡献。
全校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安顺师专有了一点模样。1988年元月,国家教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全国高教工作会议,贵州省有两所高校参加,本科院校是农院,专科学校就是安顺师专。参加这次会议的全国师范院校有18所,专科学校有20所,师专在其中占有六所,即天津师专、鞍山师专、临沂师专、绵阳师专、内蒙有一所、再就是安顺师专。时任代总理李鹏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元月三十日下午)。接着,五月份全省高教工作会议召开,大会发言有五所高校,其中专科学校,只有一所,是我们安顺师专。
我说这些,只是想说明全校师生的勤奋努力,笃行不倦,在全省有了一定影响。1990年6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孟司长来安顺师专视察时对我说,今年全国师专评选先进的事暂停了,但奖金还是要照发,讲给你们学校的奖金三十万元到校没有?我向他报告已经收到。这就是后来用作修建教工宿舍的经费,记载这件事的石碑还嵌在这幢宿舍的墙上。
我在这里列举这几桩事例,是因为我是安顺师专这段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人之一。安顺师专是团结友爱、敬业向上、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集体,我热爱她,至今还深切的思念她。
回到娄家坡,看到的是崭新的景象,听到的是喜悦的话音,“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欣喜、激动,促使我提笔写成七律一首:
回首惜别已有年, 幸福记忆暖心田。
曾经牵手踏泥泞, 今日凭栏赏碧莲。
黄卷青灯学子伴, 尊师重道薪火传。
轻歌曼舞娄湖笑, 旧雨新知歌梦圆。
杨和 2018年9月